杜甫尝尽世态炎凉,写下短短29字名作,将人性的丑陋写到了极致
引言
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有着“诗圣”的尊称。他的诗歌凭借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特色、鲜明的个人立场在古典诗歌中影响深远,有着“诗史”之称。
鲁迅先生在谈及杜甫时甚至评价到:“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而追究其原因,与杜甫生于盛唐转衰的时代、仕途不顺的人生经历不无关系。年少时的杜甫,也曾鲜衣怒马,也曾意气风发,奈何个人与时代而言也不过如蚍蜉、大树一般,难以撼动。他也从年少时的狂放不羁、豪气云干,变成了郁郁不得志的蹉跎文人。
当然,对后世而言这却又未尝不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而与杜甫本人而言,当他看到社会动荡、国家凋敝、民不聊生,他心下自然是戚戚然的。于是,他有了《奉赠韦左丞文》中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有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更有了叹尽世态炎凉、揭露人性的千古名篇《贫交行》,短短的29个字,却将这些写到了极致。
《贫交行》之前的故事
杜甫生于712年,彼时的大唐仍是盛世年华;更兼他又出身于京兆杜氏这样的名门望族,有着这样优渥的家庭背景以及社会背景,很难让人不立下宏志。
少时好学,七岁能诗,十九岁优游山东,二十岁漫游吴越。即读了万卷书,又行了万里路,这样的杜甫又怎会甘于平凡?
在二十四岁这年,进士落第的他又借省亲之便,交游齐赵。接下来的几年里,杜甫遇到至交李白,二人同游梁宋;后又再次相伴而游,直至天宝六年返回长安。
而这一年,对于满腹才华的杜甫而言却是坎坷仕宦的开始。在唐玄宗李隆基的“通一艺者”举贤纳才考试中,李林甫这等奸佞权臣为了奉承唐玄宗的举贤纳才却来了一场“野无遗贤”的政治作秀(《奉赠韦左丞文》即位此事后的天宝七年所作,有自荐之意)。
科举失败,年龄渐长,对于杜甫而言无疑是挫败感十足的;可更为令他挫败的是在杜甫自认科举无望后,他曾转投权贵之门,希冀能做一敲门砖。可是,即便这样换来的也仍是“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的窘迫结局。
在长安的十年里,科举碰壁,生活也是困顿,但杜甫自然不会轻易认输。天宝十年(751年),借助唐玄宗举行祭祀大典,杜甫献上《大礼赋》,可这一次李林甫又一次将他拒之门外。
一个官宦子弟、深受儒学影响的饱学之士,却沦落至此,功名未得,连家人温饱都难以解决,杜甫心中的苦痛可想而知。
当然,也恰是如此,才更能让杜甫感受到处于社会底层的百姓的人间悲苦,感受到世态炎凉。如是也才让他有了《贫交行》的写就。
直至天宝十四年,杜甫才被授予了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样的低等级官职。此时的杜甫已经是44岁,客居长安也是十年有余。可这本便因生计所迫才接受的官职带来的喜悦,还未及分享便传来了小儿子饿死的噩耗。
此后,杜甫又接连出任左拾遗、司功参军等职,适逢安史之乱,颠沛流离以致于他在西南漂泊,最终在大历五年(770年)饥寒交迫中去世。
这自是后话。
《贫交行》赏析
困于长安,生活无着,又遭李林甫排除,杜甫心中五味杂陈。于是就在天宝十一年写下了《贫交行》。
贫交行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诗的意思不难理解,意指有些人的交友往往在翻手覆手之间 ,而造成如此的原因更是因为这些人的相交无非是酒肉、贿赂、势力之交罢了。
也恰是因为这种相交,让曾经广为人传颂的管鲍之交也成了弃之如粪土一般的存在。
诗的开篇,杜甫便平铺直叙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点题,凝练、生动直接将人世间的 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刻画在纸上。
面对世风如此,杜甫说到“何须数”,语气之中有的是轻蔑、愤慨、憎恶;而与这些相对比的是古人的友谊,是管鲍之交。
管仲、鲍叔牙乃是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当时管仲、鲍叔牙交好,管仲家贫,因此时常占鲍叔牙的便宜,鲍叔牙却不仅不责备,还认为这是应该的。后来,鲍叔牙辅佐下公子小白上位,而鲍叔牙更是举荐管仲,是以才有了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
贫富不移的二人之交,也感动了无数人。可古人的管鲍之交与现实的利益之交对比之下,高下立判。然而,现实却是轻薄横行。
如此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世道,又怎能不令人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