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2025:观势谋局“谱新篇”|锚定一个“稳”字 夯实增长之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1:08:00    

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 《经济参考报》4月7日刊发文章《2025:观势谋局“谱新篇”|锚定一个“稳”字 夯实增长之基》。文章称,春潮涌动启新程。多项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有望实现良好开局。

“稳定预期”“稳住楼市股市”“积极稳外贸稳外资”“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稳中求进、以进促稳”。锚定一个“稳”字,宏观政策分进合击更有力度,经济大省勇挑大梁更有担当,民生保障筑牢底线更有温度,中国经济将进一步乘势而上,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稳预期:政策合力蓄发展势能

“综合施策扩大消费”“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3月下旬,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如期召开,向世界传递出强有力的政策信号。

回顾去年,我国经济规模稳步扩大,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4.9万亿元、增长5%,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稳”的态势巩固并延续。

再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业内人士认为,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进一步“稳”住回升向好态势,各项政策必须更加给力、持续发力。

“‘稳’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强调为‘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单纯保稳难以实现,必须在‘进’字上取得突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进”意味着要通过实施一系列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加大逆周期的调节力度。

——稳住需求端,重在扩内需。

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研究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消费重点领域低成本资金支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印发,多个部门正抓紧出台配套政策……多个宏观政策将协同发力,着力扩内需,尤其是促消费。“要真正地全方位扩内需,巩固需求自我增长的基础,以此释放供给端潜能,助推‘稳’的基础更加牢固。”张立群说。

——稳住生产端,锚定“基本盘”和“压舱石”。

粮食安全是国家头等大事。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4130亿斤,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从加力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任务,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持续增强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把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四成,有效发挥“压舱石”作用。今年前两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体现了我国工业的强大韧性。“实施新一轮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研究制定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工作方案”等多项举措蓄势待发。

——稳市场预期,尤其是稳住楼市股市,也是“稳”字应有之义。

“宏观调控重视资产价格,把稳住楼市股市写进总体要求,这是第一次。”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说。

稳住股市,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正探索常态化制度安排,以推动中长期资金源源不断进入市场;稳住楼市,“因城施策调减限制性措施”“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收购存量商品房”“拓宽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使用范围”等一系列举措将持续发力,做优增量、盘活存量。

挑大梁:大省担当探发展路径

以占全国近两成的面积,贡献了全国超六成的GDP——经济大省,是名副其实稳住全国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顶梁柱”。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经济大省也被继续赋予“挑大梁”的责任,要求经济大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从经济增长目标看,2025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湖北、福建、上海、湖南十个经济大省均将预期目标定在5%左右或更高水平。“这有利于提升优势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全国经济大盘回升向好。”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

经济大省“稳”挑大梁,不仅要在“量的合理增长”上走在前列,更要在“质的有效提升”上示范引领,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大省”路径。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浙江省提出,将“一业一策”支持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7.5%。四川省也正加快布局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月26日,在位于嘉兴南湖区大桥镇的浙江迈兴途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作人员在生产组装智能化机床。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说,经济大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有利于探索从研发到产业转化的路径、形成区域范围内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以及为全国层面科技创新积累人力资源。

探路“创新”的同时,经济大省也将以更大力度探索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思路、新路径。

自2019年揭牌成立以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形成了一大批标志性的制度创新成果,未来将继续打造对外开放和创新突破的试验田。近日召开的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透露,下一步,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配合国家制定出台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2.0版方案。

张立群说,经济大省聚集更多新兴产业和优质企业,在市场化建设、营商环境优化、城镇化推进等方面也都走在前列,在困境中,攻坚克难的能力也更强。“很多事情经济大省率先做起来,对于全局性重大目标的实现,非常关键。”

惠民生:“投资于人”筑发展基石

“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系列新提法托起亿万人民“稳稳的幸福”。

“民生导向强调了宏观政策的目标,‘投资于人’真正体现了‘执政为民’。‘投资于人’的最终目标是使经济展现蓬勃繁荣的景象,助推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得到持续改善,而开创这个局面需通过系统性思维和统筹全局的方式实现。”张立群说。

中央本级教育支出增长5%,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账本”的一系列数据彰显民生投入的力度。

资金资源精准有力地投向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地方,一系列有温度、见实效的民生举措也渐次落地:

就业是民生的头等大事。人社部、财政部日前正式启动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从今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补贴职业技能培训1000万人次以上。

2025年2月14日,“乐业上海优+”行动——2025年上海市春季促进就业综合性大型招聘会在上海体育馆举行。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好房子”建设指南,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也从标准设计、规划设计等方面发力,积极探索“好房子”建设路径。放眼全国,一场居住品质的“蝶变”正悄然发生。

还有“推动形成一刻钟养老服务圈”“进一步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等,多个部门谋新策、出实招,传递出利民惠民的强信号。

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正进一步形成。业内人士预计,到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体量可以达到30万亿元左右;2026年至2030年,改善型住房需求将占存量住房的54%以上,有望拉动高达40.6万亿元的社会消费……民生保障与经济增长实现“双向赋能”,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运而生,进一步筑牢中国经济“稳”的根基。

以“稳”为基,方可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正如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所说,在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的情况下,中国将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努力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稳定锚”。(记者宋振远 张莫 汪子旭)

相关文章

中国(淄博)野菜特菜食材展暨春季旺菜品鉴交流会即将启幕
2025-04-07 18:13:00
产业“跃”级 势启新元 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春季)交出亮眼答卷
2025-04-07 16:10:00
2025:观势谋局“谱新篇”|锚定一个“稳”字 夯实增长之基
2025-04-07 11:08:00
金融机构精准对接提振消费政策和行动
2025-04-07 09:42:00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对稀土相关物项加强出口管制体现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
2025-04-07 0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