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马珂的忘年交
谭士珍
在我的文学生涯中,难以忘怀的是马珂小弟。尽管我们的年龄相差40多岁,但深厚的友情让我们跨越了年龄的界线。数十年来我一直对他以“小弟”相称。
20世纪80年代,作为怀化地区文联副主席的我兼任沅陵县委常委。沅陵县岩屋潭水电站环境优美,我们地区文联经常去那里举办笔会和文学讲座。在一次文学青年的聚会中,我认识了正在读中学的文学爱好者马珂。那个时候他喜欢写诗,已在《当代诗歌》《团结报》等发表过习作。我见他长着一双灵动的眼睛,举止也很文雅,便要他选些诗歌给我。我将他的组诗《秋天短歌》配上作者简介,发表在怀化地区文联主办的《雪峰》文学月刊上。从那以后,我们常通书信,建立起联系。
有一次收到马珂的信函,说他牵头汇集全国百余名文学青年成立了“星湖文学社”,并通过文朋好友集资的方式出版铅印文学小报《诗苑》和《芨芨草》。我对他的行动表示积极支持,并应邀当起文学社的顾问,每期给报纸撰写“刊首寄语”。
我的年龄比马珂大许多,为表示亲切,便对他以“小弟”相称。后来马珂考上大学,怀化火车站是他乘坐火车往返学校的起点和终点。学生时代的贫寒,往往让年少的他到外面吃饭和住宿成了问题,于是我就请他往返学校时来家里吃住。那时无手机无座机,联系不方便,我就给他配了把房门钥匙,让他可以随时出入。我了解他,信任他,把他当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
记得有次马珂放假回家时乘坐的是夜班车,他来到我家已是晚上10点多钟了。得知他还没吃晚饭,我赶紧给他做了一碗面条,里面打了两个荷包蛋,还放上了云南菌菇。马珂狼吞虎咽,很快吃完。他说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吃云南菌菇,味道鲜美极了。
友情是相互的。我的滴水之恩,马珂涌泉相报。他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每年回沅陵都要到怀化来看我,他在海南省委政法委主办的《海南法制报》工作期间,还邀请我去海南度假。1985年夏,我还与马珂一起写作了纪实文学《活着的“狼牙山五壮士”葛振林》,文章在北京《人民政协报》发表后,还被多家报刊转载。20世纪80年代末,长篇小说《朝阳花》(我是执笔者)引发一场版权官司,马珂对此十分关心。他约请一位知情又有正义感的老作家王立道撰写了一篇万多字的纪实文学《长篇小说〈朝阳花〉出版的台前幕后》,刊发在《海南法制报·月末版》上,无疑对我是个巨大的支持,令我一直感慨至今。
马珂去北京担任一家文化报纸的执行总编时,也经常约我写稿,并为我不定期开设专栏。后来他回湖南电视台工作,除邀请我上文化访谈节目,还动笔写下多篇散文,记录我们的点滴友情。
2023年4月,马珂应怀化市委宣传部和怀化市读书协会邀请,到怀化广播电视台录制大型读书节目《阅读沅水》,他给我打了电话。因天气突变,我想到马珂出门时所带衣物不足以抵挡怀化的风寒。我去商场根据推测,给马珂购买了一套驱寒的服装。晚上送到他入住的宾馆,试穿后不大不小刚好合身。再次相聚,我们相谈甚欢,直到深夜才不舍地告别。
这些年,马珂还利用业余时间兼顾文学创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发表了大量作品,多篇散文被《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海外文摘》等刊物转载,深受读者喜爱。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湖南省文联主席团委员、原怀化地区文联副主席。马珂,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