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娃儿开始挣补贴了,意味着什么?
这是《锐视角》专栏的第255期。
生孩子,国家发钱。上幼儿园,国家补贴。
国民公共福利直线上涨的背后,有什么背景和逻辑?
01
生孩子,国家发钱
7月底,好消息传来。
中办、国办印发《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至其年满3周岁。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范围、普惠式、直接性向群众发放的民生保障现金补贴,是一项重大民生政策。
什么范围?
0—3岁婴幼儿,只要是2022年1月1日以后出生,都算。
啥标准?
补贴的国家标准,是每孩每年3600元,落实到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标。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朱坤向媒体分析,在发达国家,每孩每年补贴数额,一般占该国人均GDP的2.4%-7.2%,中国这3600元占人均GDP的比例相对较为合理。
钱从哪来?
中央财政将设立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项目“育儿补贴补助资金”,今年初步安排预算900亿元左右。对于发放国家基础标准补贴所需资金,中央财政按一定比例对地方予以补助,中央总体承担约90%。提标部分所需资金,则由地方财政自行承担。
02
上幼儿园,国家补贴
刚进入8月,再传消息。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幼儿园大班在园儿童的保育教育费。
在国新办8月7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财政部副部长郭婷婷说:这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预计今年秋季学期将惠及约1200万人左右。经测算,仅今年秋季一个学期,全国财政将增加支出大约是200亿元,相应减少家庭支出200亿元。
什么范围?
这次免保育教育费政策覆盖幼儿园大班所有适龄儿童,既包括公办园,也包括民办园;既包括城市幼儿园,也包括乡村幼儿园。
啥标准?
公办园:保育教育费原来收多少,现在就免多少,全额免。
民办园:参照民办园所在地同类型公办园免除水平,相应减免保育教育费。
郭婷婷对此举例说明:比如,某个民办园的保育教育费收费标准是每个月每人800元,所在地同类型的公办园收费标准是500元,这个政策实施之后,在公办园就读的大班儿童就不用再交了,500元全部免除;在民办园就读的大班儿童,也是相应按照500元的标准免除,只要交差额部分,也就是300元。
钱从哪来?
国办《意见》明确,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其中,中央财政对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分别按80%、60%和50%的比例分担。
一句话总结:中央与地方共担,中央财政拿大头,对中西部地区给予政策倾斜。
03
国家“劝生”的背后
两项政策接力出台,国家“劝生”“助养”的力度,可谓空前。
背后的背景和逻辑有两个——
一、目前中国总体上已由人口增量发展转向减量发展阶段,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特征明显。强化生育支持、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十分必要。
专家分析,全球40多个人口负增长国家的经验表明,负增长初期影响相对温和,但若生育率持续低迷,远期形势将非常严峻,而生育率是人口变动的决定性力量。
据国新办专题发布会介绍,中国已提高生育医疗费用保障水平,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报销;各省(区、市)普遍延长产假至158天及以上,设立15天左右配偶陪产假;截至去年底,全国托位数达千人口4.08个;中国妇幼健康核心指标达到历史最优水平。
包括育儿补贴、学前教育补贴在内,这都是为扭转生育趋势、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的政策努力。
二、打通惠民生与促消费,让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有“实感”,缩小宏观经济数据与微观个体感受的“温差”,让老百姓的消费底气更足、预期更稳、信心更强。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今年九项重点工作的首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将其列为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的首项。
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的“头号任务”转向内需,而在投资和消费两大引擎里,后者被赋予更多笔墨。
“提升消费能力,也就是解决有钱消费的问题,这是最基础的。”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综合一司副司长黄良浩对媒体说。
育儿补贴,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这两个政策,在今年初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已经有所部署和计划。
而从上半年经济成绩单看,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显现。
上半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其中二季度贡献率为52.3%,较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
内需是自己家里搬不走的市场,是取之不尽的“聚宝盆”。
政策不断加码,居民收入和公共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国内市场这片大海,正在不断积蓄动能、转换动力、锚定未来,以应对全球经济下行、全球化逆流带来的不确定性。
主笔 / 郭保瑞
排版 / 李柳荧
审校 / 李天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