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东》不只是音乐剧——当“2亿分之一”登上舞台
作者:谭志红
一部精心制作的舞台艺术作品,它的价值是不是只在剧场之内、舞台之上?它的受众是不是只有在剧场或者线上观看的有限群体?除了演出,它还能产生哪些溢出效应?由此联想到剧目的价值转化问题。刚刚完成东莞、南宁、深圳巡演的音乐剧《东莞东》,也许为这种审思提供了答案。
《东莞东》是一部由广东省东莞市委宣传部、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东莞市常平镇政府联合出品的原创作品,名字取自位于常平镇的“东莞东站”——来自天南海北的务工人员从这里进入东莞寻找城市的暖阳,又从这里回到曾经多少次在梦里萦绕的故乡。该剧以改革开放45周年为背景,讲述了以女主角王雪英为代表的外来务工人员,在东莞打拼、为小我也为大我的奋斗历程,充满了对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的人性关照,是一曲讲述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发展变化的时代赞歌。自2023年12月首演以来,不断打磨,完成了从1.0到3.0的迭代。从2024年到2025年,该剧先后在北京、广州、深圳、南宁巡演了10多场,好评不断。
如果它只是巡演,只在剧场里将故事讲给观众听,那么,它在形式上与许许多多在全国各地巡演的剧目不无二样。但它毕竟不一样,就像东莞这座城市,从一个农业县发展成为国际制造名城、“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那般不一样,就像为这座城市奉献汗水和青春的千千万万的“王雪英”那般不一样。东莞市委宣传部和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将它作为传递城市温情、彰显城市大爱的桥梁,作为讲好东莞故事、讲好改革开放故事的载体,作为联系广大新老东莞人、吸引人才纷至沓来的纽带,并由该剧创造了“2亿分之一”的城市形象IP和“寻找2亿分之一”的城市形象传播话题。这是舞台艺术向城市形象传播转化的实践和探索。

音乐剧《东莞东》剧照 东莞市委宣传部供图
“2亿分之一”,源于一个统计数据:改革开放以来,在东莞工作生活过的人口累计达2亿人。在舞台上的和舞台下的“王雪英们”,都是“2亿人”这个庞大分母上的作为“1”的分子。正是一个个“2亿分之一”,共同编织了繁荣发展的湾区都市梦想。作为一个以“海纳百川 厚德务实”为精神内核的城市,东莞没有忘记每一个“2亿分之一”。这次,东莞将讲述“2亿分之一”故事的《东莞东》向他们致敬,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在市内,东莞邀请环卫工人、高层次人才等在东莞的工作人员走进剧院观看《东莞东》,让他们看到艺术化了的自身影像,在与剧中人物共情的同时,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在巡演中,东莞发起“寻找2亿分之一”的话题,邀请曾经在东莞工作、如今在巡演城市生活的人观演,让他们在舞台上找到过去的自己,看到蓬勃发展的现在和充满希望的未来。剧组将舞台延伸到剧场外,打造火车车厢样式的空间,供人们拍照留念。演出结束后,东莞还组织“2亿分之一”的代表座谈交流。在剧场里,不少观众热泪盈眶。在座谈中,大家回忆过去、注视今天、展望未来,充满着对这座城市的感谢、留念和期盼。
东莞还邀请“2亿分之一”回到这座城市,看一部《东莞东》,吃一回东莞烧鹅,观一场篮球赛,逛一逛潮流都市,看看他们曾经奉献的城市是如何改天换地、沧海桑田。这种邀请是对“2亿分之一”的感谢,也是对广大人才的呼唤。站在GDP超万亿、常住人口数量超千万的新起点上,东莞对人才的渴望更加强烈。以《东莞东》为桥,一批又一批人回来寻踪,那是对成长的留念,又何尝不是个体对城市的温情。
在笔者看来,相比《东莞东》的艺术价值,它对剧目价值转换上的探索、对剧场效应外溢的实践更值得人们观察和思考。艺术的生命可以是无限的,它足以穿越时代,串联起古人与今人,烛照千秋,启迪后世。这是一个融合发展的时代,“文旅+百业”“百业+文旅”风华正茂,旅游演艺方兴未艾,舞台艺术作品不仅要在舞台上立得住,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也要走出剧院、走向文旅融合的广阔天地,积极做好作品的价值转换,在“演艺+”的新语境中实现更大的价值,展现新的作为。
通过《东莞东》,人们不仅看到了出品方以“演艺+城市形象传播”为理念,以剧目为载体,传播城市形象、讲好城市故事的做法,更看到了它通过一部音乐剧所传递和表达的更深层次的逻辑:以文化艺术为纽带,促进“产城人文”融合。而这,也许是《东莞东》巡演的更大价值所在。
如此看来,《东莞东》不只是一部音乐剧。(谭志红)
来源: 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