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守护瑰宝 文物焕彩——贵州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与底蕴。
贵州作为多民族聚居大省和中国革命的转折地,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壮阔的革命文化和璀璨的民族文化,还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它们是贵州历史的生动见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多彩瑰宝。
保护好、传承好这些宝贵遗产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更是文物工作者肩上不可推卸的责任。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不断深入,贵州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强化文物保护责任,在文物系统性保护、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博物馆改革创新、科技赋能文物保护等方面展现了新作为和新活力,让古老文物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遵义会议会址小楼。陈庆 摄(贵州图片库 发)
红色,是多彩贵州的鲜明底色
“红色革命遗址不仅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更是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3月29日,在贵阳市息烽县举办的“重温红色历史·追寻革命足迹·传承长征精神”红色研学活动中,参观人员走进息烽县流长镇,来到中央红军南渡乌江纪念广场、大塘渡口码头等地,缅怀革命先烈,重温红色历史。
红色,是多彩贵州的鲜明底色。长征时期,红军足迹遍及贵州省9个市(州)60多个县(市、区),创下了强渡乌江、激战娄山关、四渡赤水等经典战例,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如同星火燎原的坐标,串联起中国革命的壮阔史诗篇章,成为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

遵义会议纪念馆展览的红色文物。田成 摄(贵州图片库发)
为高质量保护和利用好红色革命遗址和文物,贵州颁布并实施《贵州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条例》,制定了《贵州省红色资源认定标准》,还开展6条长征历史步道、30个长征文物保护修缮和展示利用项目,举办了四期全省红色讲解员培训班培训310人,开展第二届全省红色讲解员大赛,上线红色旅游地图小程序,累计推出50余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等,进一步促进红色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2024年,贵州组织制定统一的红色资源调查、认定、分类和定级标准,启动编制《贵州省革命文物保护工作规划》,提升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水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1+3+8”标志性项目体系建设全面推进,遵义会议会址周边环境整治及展陈提升,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以长征纪念馆为核心的长征纪念小镇,红二、红六军团长征贵州纪念园,四渡赤水集中展示带,《伟大转折》演艺综合体,“重走长征路”研培体验工程等重点项目有序实施。
截至目前,贵州共有753处不可移动长征文物,2500多件可移动文物,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等级长征文物数量居全国前列。

镇远古城夜景。邹渝 摄
古村古寨,留住乡愁记忆
一座座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村寨,或掩映山间,或坐落溪畔,古朴的建筑、厚重的历史、淳朴的民风,既是人间烟火气的氤氲,更是浓浓文化味的赓续。
自2012年国家实施“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保护制度以来,贵州共有757个村寨先后列入国家前六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占全国总量的9.3%,数量居全国前列。此外,贵州还有312个村落列入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到来。
留古韵、焕新生,保护传统村落,就是守护一脉悠悠乡愁。贵州作为全国传统村落分布最密集、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已成为全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先行者”。

中国传统村落加车村的秋色。盛朝友 摄
2017年,贵州出台的《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成为全国首部针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2021年,贵州省政府印发《贵州省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重点实施传统文化保护、乡村风貌提升等8个专项行动,同时出台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相关配套文件,高位推进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
在贵州省政协委员兰珩看来,传统村落的保护首先要分类施策,建立完善整体性保护机制,还要将传统村落相关管理职能统归一个部门,坚持整体性保护原则,完善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机制,设立等级保护制度。
坚守“保护发展传承中华农耕文明”的初心使命,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的基本原则,贵州已初步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保护发展长效工作机制,不断探索“村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助力”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推动传统村落与乡村旅游、历史文化名村、红色美丽村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目前,全省集中打造了261个传统村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示范村,已有486个建成数字博物馆并录入贵州馆,123个录入国家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平台,涌现了镇山村、苟坝村、高荡村、妥乐村等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示范村寨。

学生在博物馆参观文物展。赵松 摄(贵州图片库发)
数字赋能,领略博物盛筵
随着文物保护利用模式进一步完善和成熟,数字化技术为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式。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该馆运用精细化数据采集技术,对馆藏文物开展原始数字化信息采集,运用三维建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加工形成文物三维模型及其他可视化数字资源。目前采集完成1600件珍贵原始文物(非复制品)和8538页档案文件的二维高清影像生成。
“通过实施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展陈提升数字化等逐步推进纪念馆馆藏文物保护,此外为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水平,确保对文物藏品进行科学、有效、规范地保护和展示,2022以来,我们还分期实施了遵义会议纪念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二期)环境调控项目。”遵义会议纪念馆机关党委副书记黄超说。

市民在贵州省博物馆参观文物。袁福洪 摄(贵州图片库发)
展馆将文物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用现代化科技让观众深度领略博物盛筵的多彩魅力。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运营以来,以“科技+艺术”的形式将红色主题和长征精神相融合,打造了一张独具特色的贵州红色文化名片,得到省内外游客好评。2024年,“红飘带”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网络媒体曝光量突破5亿次。
目前,“红飘带”已获“2024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2023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十大案例”“贵州省文旅融合创新示范项目”等多项殊荣,涵盖建筑工程、科技创新、展演宣推等多个领域。
“去年新增备案博物馆10家,全省博物馆总数达167家,我们还完成了贵州省工委旧址纪念馆等3个博物馆馆藏文物定级,支持10家非国有博物馆建设资金100万元,同时举办博物馆讲解员培训班培训120人等。”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全省博物馆参观人数达 2744万人次,同比增长 21.9%,创历史新高。其中,省博物馆接待观众超210万余人次,“多彩贵州·博物盛筵”文化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江南
编辑/赵珊珊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