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遇见江南,在杏花春雨的季节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1 07:34:00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中学时代学过的众多古诗词之中,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我背得最快也最熟悉。许是因为诗句朗朗上口、意象鲜明,但更确信的原因是,生于斯长于斯,我对江南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有一种真切的乡愁在其中。

该用什么词来形容江南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描述江南的精神特质,是温婉秀丽、闲适悠然还是精巧雅致?似乎都不能涵盖江南的全部。面对这一问题,虽是四川人,却对江南一见倾心的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胡晓明,深耕江南文化研究数十载,自信满满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他主编的《江南大义》一书中,15位学者从诗词、园林、古镇、建筑、书法等不同角度共话江南文化,文章被编排到“刚健”“深厚”“温馨”“灵秀”四个板块之中。这四个词,恰是胡晓明对江南特质的提炼。

《江南大义》,胡晓明 主编,学林出版社2024年出版

在他看来,刚健是江南自由精神的传统所在。虽给人泽国水乡的印象,江南却不止水暖风清、温柔敦厚,也是最具抗争精神、最有骨气的地方。君不见,苏州的伍相祠、要离冢、五人墓碑,都记录着一段侠肝义胆的悲壮传奇。杭州的岳王庙、于谦墓、张苍水碑,无不诉说着荡气回肠的民族记忆。这其中所内含的刚健精神,在和平年代就转化为向上向善、力争上游的生命力,使江南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创造力的所在。

深厚,对应江南地区千百年来的文教学养。一方面,水陆交通的便利,自古以来汇聚各地区的移民与精英群体,积淀了厚重的学术底蕴。另一方面,印刷术的发达助推人文渊薮的形成,历代经史子集文献十倍于北方,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在此地经受文献典籍的熏陶,逐步涵养人文教化之城邦。

温馨,是江南文化中说不清、道不明的绵长情感,也是诉不完、吟不尽的温婉诗意。人伦关系的多情多义、社会纲常的规范有序、待人接物的平和温润,都可视作江南性格中的温馨因子。且听诗云:“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飞来峰下三生石上自有美丽传说。“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横塘之畔万千愁绪凝成断肠诗句。温馨而又含蓄的江南,正是诗人们情感的避难所、精神的休憩地、文思的复乐园。

灵秀,与江南之水息息相关。水乡之人与水相亲,因柔性而仁爱,因清澈而明净,因平淡而内秀,因灵动而交融。江南的古镇大多傍水而存,倚水而兴,行走在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上,总能感受到一种空灵宁静之美。纵贯江南的大运河,以水路航运之便捷成就了世代的繁华。有白居易的诗为证:“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春风来海上,明月在江头。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

中国文雅的源流

正所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江南之美,注定会跨越国界,在一衣带水的邻邦,引得众多日本友人为之神往。早在平安时代,《白氏文集》东渡后风行一时,西湖美景借白乐天的诗句在日本国民心中留下美好印象,此后有400多名日本禅僧陆续从杭州登岸并造访当地寺院。和小说家芥川龙之介开启他的江南旅行几乎同一时期,东洋史学研究的鼻祖桑原骘藏先生也把目光投注到中国史上的“南北问题”。他在《历史上所见的南北中国》一文中提出“政治之北方,文化、经济之南方”的构想。这一思维脉络显然影响到了他在京都大学的后学,文学研究科的中砂明德教授。

《江南:中国文雅的源流》,[日]中砂明德 著,江 彦 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24年出版

中砂明德的专著《江南:中国文雅的源流》终于在去年出版了中文译本,被纳入“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作者认为,“江南”不仅是一个地理学意义上的名词,在中文语境中,它也是富庶、秀美、欢乐的代名词。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充分说明天下人对江南的向往。据他的考证,苏州在宋代已成为屈指可数的大城市之一,进入蒙元帝国后愈加繁荣。“以苏州为中心,由昆山、嘉定、吴江、常熟各州组成的平江路的户数,由宋末的不足33万户,在15年里增长了1.5倍多。”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向元大都运输物资的方式转变为以海运为中心大有关联。因为苏州城内的河港,与连通海洋的诸多河流可以畅通无碍,是谓“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从事贸易的商船能够很方便地往来驻留,由此带来应有尽有的商品和难以计数的商机。

经济的繁盛势必催生对人文艺术的追求。南宋政权偏安杭州后,对书画艺术的收藏品鉴都有极大兴趣的赵家朝廷,也把这一风尚以及熟谙此道的士大夫群体带到了南方。但苏州在文化上真正崛起,则要到明朝中期。15、16世纪之交,沈周、祝允明、文徵明、唐寅这四位天纵奇才成群结队而来,才真正奠定苏州的文化底色。我们通常将后三位加上徐祯卿,并称为“明代江南四大才子”,而中砂教授慧眼独具,将他们归入“市隐”文人的行列,也即那些在城市过着隐者生活的文人。他们与宫廷政治保持适当距离,认为身处尘世却活得清心寡欲就是安身立命最好的姿态。他们创作的书画作品,呈现出秀逸清俊、灵动温雅的气质,与皇家御用画师的风格迥然有异。用中砂明德之语,“因代表着苏州文化的在野党气质而受到了后世瞩目”。后世瞩目自不待言,即便在当时,这种遗世独立、超凡脱俗的文人画也颇具市场潜力。“沈周的新作上午刚出来,下午山寨就出现了,几天后就有十几幅在不同地方流转。”书画交易最为鼎盛的时期,甚至出现一种专为书画买卖而存在的“书画船”。董其昌曾发出“米(芾)家书画船,不足羡矣”的感叹。可以想见,他乘船拜访各地的收藏家,兴之所至会打开随船携带的名家书画卷轴,与友朋一同品鉴或临摹,若有人拿着画作来求题跋,则为他们即兴写上一笔,这样的“书画品评会”现场,聊至酣畅淋漓处,没准还要把盏吟咏一番。如此畅快又如此纯粹,中国文人的艺术风雅就在这书画船的随波摇曳之中随风散入江南两岸。

士大夫们的风骨与才情

大运河的繁忙成就了经济的鼎盛,书画船上的文人雅集喻示着文化活动的昌隆。中砂教授从经济和文化两方面考察历史上的江南形象,不可谓之不足,但又似乎缺少一点从政治视角的观照。而就中国古代的政治架构而言,主政地方一级政府的官员,对于当地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推动作用,绝不容小觑。《江南繁荒录》的作者徐风,非常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可以说,历史上江南繁荣之时,恰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时期,而一旦遭遇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即便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也会迅速堕入十室九空“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荒芜之境。

《江南繁荒录》,徐 风 著,译林出版社2020年出版

同样是写苏州,同样是写盛唐时期的物阜民丰之所,徐风从此地的父母官说起。“朝廷先后派了三个重量级的诗人在苏州做刺史,分别是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论诗才,他们仨完全够得上我们今天的“专业作家”。但做官不是作诗,为官一任,须造福一方。特别是在人杰地灵、物产丰饶的苏州担任“一把手”,责任重于泰山。可以肯定的是,三位诗人任上的表现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有“韦苏州”之称的韦应物,其实只在苏州干了三年刺史。但就在这三载任期内,他理赋税,勤民务,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一句“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自我检省之意令人动容。而韦应物的廉政绝对臻达两袖清风之境界。他在离任时,连回陕西老家的路费都凑不齐,只得暂住苏州城外的永定寺,与子弟们租地耕种以筹集费用。白居易上任后,勤政务实,“几个月不出衙门,也不宴客,当然更不会接受吃请”。他为解决山塘水患,疏浚开凿一条从阊门到虎丘长达七里的山塘河,此事一办成,诗兴大发:“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提振民生后的成就感溢于笔端。白居易之后是刘禹锡。他到任即面临洪灾后的赈灾济民,把争取到的12万石粮食,按户发到灾民手中,并宣布免除赋税和徭役,使苏州民心安定,对整个江南都是一种休养生息的抚慰。离任时他自感心无愧疚:“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三位大诗人的仕途行旅遍及八方,其生命轨迹与苏州的交集虽然短暂,却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他们运用手中权力,做了老百姓最渴盼解决的实事难事暖心事,同时以绝世才华抒发源自内心的为民情怀,真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书中还写了让阳羡茶叶大放光彩的常州刺史李栖筠、清淤西湖疏浚运河的杭州知府苏东坡、撰《吴中水利书》以根治水患的嘉祐年间进士单锷,无一不是坚毅笃定、脚踏实地为民做事的人,他们的人格魅力早已成为江南士大夫风骨中的一部分。

山明水秀中的二十四节气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是金戈铁马的江南。“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是市列珠玑的江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则是摇曳多姿的人文江南。回想胡晓明的八字江南特质,怅然有所思。是了,分明还缺少一个民间视角下的江南。需从古籍古诗古画中走出,走进江南的山明水秀之中。此时,不妨打开浙江作家沈卫林的《在江南遇见二十四节气》,循着季节变化和时令更替,去感受江南的不同风采。

《在江南遇见二十四节气》,沈卫林 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23年出版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随着年岁增长逐渐认识到,春节团聚,清明祭扫,夏至尝新,中秋赏月,这岁时节令之中,凝结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从立春到大寒,从惊蛰到冬至,江南人不仅承袭着二十四节气的传统习俗,还顺应天时物道赋予因利乘便的内涵,更融合了本地的生活气息和历史韵味。

中国人过节,免不了与“吃”相关。江南也不例外,从中秋月饼到端午粽子,从清明的青团到大年三十的年夜饭,美食已成为节日里最鲜活的印记。不过,钟情美食只是一种表象,背后蕴含着中国人勤于劳作、热爱生活、善待人生的处世哲学,也是维系情感与文化认同的纽带。在沈卫林笔下,二十四节气既对应了物候的变化,也关联着江南民间的袅袅炊烟、淡淡乡愁。比如,桐乡的习俗会在立夏时节做“野火饭”,相传吃了它,可以避免“痓夏”,食材包括糯米、粳米、豌豆、荞葱、咸肉、春笋、香肠、蒜苗、胡萝卜等十来种。火候和技巧也很讲究,要用专门的野火灶、柴火、铁锅,经多道工序耐心烹煮,最终成就一份令人垂涎三尺的可口美食。书中这样写道:“觅一处乡野角落,自己动手搭灶,淘米,切菜,功成之后,在树荫下或站或坐,没有陌生人的喧哗,只有老朋友的私语,慢慢品尝这盛行于春夏交替时的美味,感受节令赋予的物产与耕耘收获的味道。”

寒来暑往,四时变换;诗意婉转,红袖添香。诚如胡晓明所言,自古以来,江南就是一个生产美、释放美、传播美、放大美的地方,如今更是成为一个美美与共的中国意象。当下,正是杏花春雨的季节。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在最美的日子遇见江南,何日更重游?

相关文章

97岁李嘉诚和周凯旋一同看五月天演唱会,现场笑容不断,精神十足
2025-05-11 17:42:00
突发!杭州一男孩被滚落的石头压住!官方紧急提醒
2025-05-11 08:26:00
遇见江南,在杏花春雨的季节
2025-05-11 07:34:00
枕顶花开绽新彩——数字赋能枕顶织绣新演绎
2025-05-11 04:11:00
赛事流量激活经济增量 河北跑出“体育+”新成绩
2025-05-10 18: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