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通融的“冰点”与“沸点”——关于连通科研端与产业端的讨论
主持人
刘甜甜
《当代陕西》记者
梁芝芳
《当代陕西》记者
嘉 宾
王小华
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执行院长
孔春才
西安交通大学科研院产教融合与成果转化处副处长
张英佳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
方 敏
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
刘 汕
物流科创融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韩晓刚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
把握产教融合的“熔点”
方敏:秦创原总窗口就设在陕西西咸新区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创新港的建设不是简单的新校区物理空间的拓展,因此它建成后,西安交大一直在丰富其内涵。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学校启动了“6352”产教融合创新工程,旨在汇聚全球创新资源、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引入各类金融资本、培育良好创新生态、培养卓越创新人才。具体内涵是推动“政、产、学、研、用、金”6种要素进港,建设现代产业、未来技术、丝路国际3个学院(研究院、孵化器),构建政策、金融、服务、配套、知识产权法务5种生态,打造成果交易和创投2个平台。

西部科技创新港
孔春才: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紧紧围绕“企业主导什么、怎么主导、融合什么、在哪儿融合、怎样深度融合”的问题,一方面强化企业作为需求、投入、管理、转化全链条主体地位,另一方面着力破解“在哪儿融合”这一关键痛点。原来的合作中,高校的科研人员因为客观条件无法成批、长期驻扎在企业开展科研攻关,高校富集的科研平台、仪器设备等创新资源也很难为企业所用。现在创新港建设极大拓展了物理空间,鼓励支持企业来这里建立校企深度融合联合研发中心,引导创新资源围绕企业集聚、创新活动围绕企业开展,一体推进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探索形成了“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的“1121”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
“一中心”即在创新港建立校企深度融合联合研发中心,按照“双管理、双首席、双签字、双导师”机制实现深度融合。“一孵化”即落实企业作为成果转化的主体和核心载体,在校企联合研发的同时,引入金融资本,建立大企业承载的技术成果转化孵化器。“两围绕”,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解决企业“卡脖子”难题,增强企业原创技术策源能力;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孵化培育企业新的高质量增长点。“一共享”即充分发挥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高水平研发平台、领军团队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在校企深度融合基础上,通过“学校招、企业供、政府助、协同用、多方赢”的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破解企业高端科技研发人才不足的难题。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充分发挥秦创原总窗口作用,坚持“后端深度融合、前端应用牵引”校企共建实验室,构建核心区、“1121”产教深度融合区、高新产业新增长点培育加速区,形成以此为核心区的全链条科技创新生态。
创新核心圈层,定位为科技创新策源地,主要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出高水平原创成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产教融合圈层,聚集领军企业、头部企业等与高等院校联合设立“四主体一联合”创新中心、研究院,主要开展共性关键技术、颠覆性技术、重大工程技术开发,合作科技成果转孵化与交易、国际产学研合作。产业培育圈层,在示范区布局各具特色的未来科技产业园,建设标准化厂房,集聚企业小试中试基地,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截至目前,西安交大与227余家龙头领军企业签署共建联合研究平台协议,建立85个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校企携手解决关键技术难题1200余项,就地孵化企业210余家。
寻找产教融合的“沸点”
王小华:依托校企创新联合体实体平台,学校和企业都得到实惠。从企业角度看,校企联合攻关,推动了新产品研发效率,“校招共用”更是提升了企业的用人层次。从学校角度看,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不少企业慕名而来。我们团队基本每年都有新签约的企业,还有大型央企、国企和民企在创新港周围布局延伸产业链,这正是我们期待的。此外,对于学校教师来说,也是自我提升的良机,很多老师没有从事过产品研发、工程项目,缺乏市场导向、应用牵引的意识,和产业发展需求脱节,而现在他们有机会参与产品研发,极大地提升了个人科研水平。从育人角度看,学生的科研课题来源于企业,他们的科研是在解决“真”问题,从而锻炼“真”能力,大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得以实现。

老师给学生讲解基于声吸附爬壁机器人VR检测技术
韩晓刚: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新形势下,产教深度融合正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作为电化学储能领域的研究者,我们深刻认识到行业头部企业所拥有的规模化生产体系、专业化技术团队和雄厚的研发投入,可以恰好弥补高校科研团队在工程化验证和产业化落地环节的短板。在政策红利的推动下,我们通过主动联系相关上下游企业,贯通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破解了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具体实践中,我们让研究生深度嵌入企业试制环节,在真实工程场景中参与全流程技术攻关。这种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加速了技术迭代周期,又培育出兼具学术视野和工程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高校向合作企业开放基础研究设施、尖端测试平台和国际化科研网络,构筑起“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的创新生态,提升校企联合攻关项目的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率。这种深度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形成了“人才共育、平台共建、成果共享”的良性循环,显示了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对提升校企原始创新能力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催化作用。
刘汕:西安交大是开放包容的,依托创新联合体,可以链接到很多学科资源,甚至是校外优质资源。我们团队充分发挥智慧物流、供应链与产业链安全、应急物流等专业领域的学科优势,以及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的强大组织能力,构建起开放的产学研交流平台,汇聚各方智力,共同为陕西省乃至全国的物流与数字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在与省物流集团联合攻关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揭榜挂帅”形式向外发布课题,这些课题涵盖了西安交大工科、管理专业资源,“揭榜”的学校还有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
韩晓刚:关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我们构建了“双向赋能”人才发展通道。以合作企业杭州阳名为例,该企业选派具有硕士学位的技术骨干入驻联合研究院。在参与攻关项目期间,其主导开发的钠离子电池聚阴离子正极材料循环寿命和低温性能得到明显提升。同时,该技术骨干还完成了博士入学考核(现在是西安交通大学全日制储能方向的博士生),更好地将工程经验和基础研究相结合。正是校企联合工作机制使企业、高校以及员工个人从中获益共赢。
消除产教融合的“冰点”
刘汕:在创新联合体开展技术攻关,相比以前的“一锤子买卖”,目前的深度融合表现在组建了一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当然,现实中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企业提出的技术和要突破的关键技术如何有机结合在一起。从高校来讲,由于校企双方认知不对称,有时老师很难找到企业当下真正的痛点。弥合鸿沟还需要建立更加深度的交流机制,特别是高校老师,要多深入实践一线。考核机制也需继续改进,尽量平衡校企双方的需求,让产学研奔着共同的目标。
方敏:企业专家参与学生培养,带来很大助力。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反思,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比如企业导师参与授课这一做法,还没有发挥出最佳效果。我们的希望是,聚焦某个知识点,学校导师做理论讲解,企业导师阐释其在产业中的运用,但具体实践中,部分企业导师把课堂变成“分享课”。我们期待企业导师能真正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包括学位评价。往常,学生评价主要标准是看其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近些年,“指挥棒”有所转向,但实际落实还有一定距离,西安交大在这方面一直在做着改革。
张英佳:工程类人才培养要见真效,评价体系改革是难点。对于学术型研究生的评价,论文作为评价指挥棒,动作简单、可推广,已在人才评价中广泛使用。对专业型研究生的评价,再沿用论文导向显然不再适用。目前我们正在进行评价体系改革,制定工程硕博士学位申请的实施细则。新的细则不再以论文作为唯一评价标准,产品设计、方案设计、样机研制、技术标准、发明专利、科技竞赛等均可作为评价标准,构建实践价值、实践能力、应用效益的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已经形成。毕业论文答辩也不再是唯一学位申请渠道,探索建立学位论文和实践成果双赛道的答辩模式正在落地,“谁使用、谁评价”的评价机制正在形成。但专业学位评价难点在于,标准难统一、权重难平衡,比如样机研制,学生是参与还是主导,参与几个,由谁认定?其次是动作不简单、推广不容易,除西安交大之外,其他高校和行业企业能否接受,仍需要时间。
总而言之,从2025年开始,新的指挥棒出炉后,学生不得不进入工程化的环境中锻炼实战经验,不能再像原来一样只坐在实验室里做基础研究,就这点来说,评价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在校企“双导师”制背景下,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明确了企业要攻关的任务,他们的课程选择应该具有针对性,需要什么学什么。但就现状来看,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原来的被动必须学,变成主动需要学,是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根据调研结果,学生普遍认为,目前的课程实用性不强,与企业需求有偏差。比如英语仍然是工程类研究生的必修课,实际其应用场景十分有限。在新一轮改革中,我们确定,必须将工程实践课作为主导课程。在此基础上,五大课程体系基本明确:工程伦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工程管理,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工程基础,学好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工程实践,校企共同开设;工程前沿,了解并掌握行业最新情况。
目前,以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为切口,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我们的目标是,探索建立高质量、可推广的“一围绕、两模式、三专项、七举措”的“1237”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在实体化运行、工程化环境、实战化项目、双导师指导、有组织科研、全链条创新、多元化评价中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本文刊发于《当代陕西》202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