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实践路径 王浩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产能不断增强,粮食安全根基稳固,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为农业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仍存在部分农业劳动者素质水平偏低、农业全产业链较短且附加值较低、新旧生产观念矛盾等问题,这既制约了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通过创新实现对各生产要素、生产过程及分工协作升级转化的高质量生产力,能够借助数字技术与传统生产要素形成良性互动,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基于此,本文将从技术创新、领域拓展、产业再造、人力提升及制度构建五个角度,探究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及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思路。
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技术创新路径。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以科学技术为依托。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面对部分农业生产装备技术水平落后的问题,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大力发展基因编辑、干细胞育种、合成生物学等前沿生物技术,提高农业技术自我研发能力。同时,推进数据要素与现代农业融合,加快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以充分发挥智能技术的创新引擎作用。推进农机装备更新改造,将智能控制、智能感应、无人控制等智慧技术融入其中,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工具的智能化与数据化。
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领域拓展路径。发展现代农业应以绿色低碳为出发点,通过引用低碳生态技术拓宽农业发展领域,着力开拓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与再生农业等新领域。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病虫害良种,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智慧化种植农作物,以滴灌喷灌、生物堆肥、生物农药技术保障农作物生长全过程绿色化,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开辟农业绿色发展新路径。
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产业再造路径。随着农业4.0时代的到来,要求我国农业发展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数字化方向转变。应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各流程产品附加值为中心,集合科研院校、科技公司、农民合作社、村镇龙头企业、农村家庭农场与电商平台资源,将现代农业科技、数字科学技术、商业经营理念及新型销售模式融合理念,融入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条,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人力提升路径。农村人力资本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有关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探索实施“公费农科生”政策,确保有源源不断的新农人投入到祖国农业发展建设中。高等院校应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教育机制,将数字技术应用、数据信息分析、新农业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提高农业实践能力在学业考核中所占比例,鼓励农科生下地实践。同时,要推进院校合作,助力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基地落实落地。应定期选派农业专家及技术工程师下乡开展农民数字技能培训,在农闲时组织农人入校开展技术交流活动,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以培养时代所需的新农人,确保农业生产队伍的厚度与宽度。
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制度构建路径。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离不开政策支持。应加强组织管理,推动建立高效的农业管理机构与科技推广体系,完善农业科技发展相关规章制度。优化配置经济社会资源,适当加大农业科技领域的财政投入,以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同时,应加快完善劳动保护与社会保障机制,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有力支撑。要建立健全农业新质生产力监督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有效执行,提高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效率,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