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8个习惯,动脉粥样斑块可能“消退”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心血管病的“罪魁祸首”。
目前,全球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我国每年因此丧生的人数也达到260万,心血管疾病已位居各类死因之首。
曾被视为中老年人“专属” 的动脉粥样硬化,正逐渐向年轻人伸出“魔爪”。本文为您揭秘这个健康“隐形杀手”的神秘面纱。

胆固醇是逆转斑块的关键
我们动脉血管的最内层相当于一面光滑的墙壁,正常情况下血流可以顺利通过。
血管中一旦产生炎症因子,就像污垢和灰尘,会对血管壁造成损伤,影响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血管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内容物会发生氧化反应,顺着已经破损的内皮进入血管内膜下,被巨噬细胞吞噬。时间长了,巨噬细胞会吞噬更多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而积累成一个“凸起”,即形成斑块。
也就是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形成动脉斑块的主要原料,如果其降低幅度足够大、水平足够低,已经形成的斑块有“逆转”的可能。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李剑表示,软斑块更容易“逆转”,即斑块表面不光滑、形状不规则、回声低,富含脂质,虽易破损,但治疗价值更高。
但若超声检查发现,斑块表面光滑、外形规则、回声较强,则为钙化斑块,它们密度大,缩小空间小,需要更强化的治疗手段。
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要这样做
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医院的研究团队发现,如果在中青年时开始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消退”的可能。研究结果刊登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上。
经过6年的随访研究,研究者发现,有8%的动脉粥样硬化参试者,发生了斑块消退;斑块消退与吸烟者、男性、老年人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呈负相关。
如果从早期控制风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早期“治愈”(即斑块的完全消退)就能实现。
1.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与动脉粥样硬化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最终导致靶器官功能障碍。
高血压患者需严格遵医嘱,定期监测血压并规范服用降压药,将血压稳定控制在正常范围。
研究显示,持续控制血压能有效减轻动脉壁的压力,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
2.控制血糖及血脂
多项研究表明:
① 保持空腹血糖<5.6mmol/l,可使心血管病的发生风险降低8%;
② 早期糖尿病患者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
③ 血清总胆固醇<5.2mmol/L,可预防我国成年人7%的心血管病发生。
对于同时合并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的患者,除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外,必要时需借助药物控制。
3.合理膳食
减少钠盐摄入,建议遵循DASH(饮食法对高血压的干预)饮食模式。多吃富含钾、钙和镁的食物,如水果、蔬菜、低脂乳制品等。
4.维持健康体重
体重过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合理饮食与适量运动,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 18.5—24.0,减轻血管负担。
5.戒烟限酒
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催化剂”,可能会大幅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饮酒需适量,避免酒精对血管造成慢性损伤。
6.适量运动
适度运动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体重,进而降低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
7.心理健康管理
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血压升高,损害血管。可尝试通过瑜伽、正念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
8.定期体检及随访
定期体检可通过专业检查(如血管超声等)及时发现潜在病变。通过随访监测,医生能针对性调整干预方案,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若能在中年甚至青年时期开始重视动脉粥样硬化,并在早期对相关风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比如控制过高的体重、调节升高的血压和血脂等,对预防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并非局部病变,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血液中的脂肪不会选择在一个地方聚集,随着血液循环流遍全身,当某个器官的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时,其他部位的血管往往已“暗藏危机”。
本文综合 生命时报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