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缅甸地震72小时:与时间赛跑的自救与救援,亲人徒手扒废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12:43:00    

震后第73个小时,陈春的妻子还在等待一个奇迹。

她手机里收到缅甸大地震的消息时,心里咯噔了一下。拨给陈春的电话迟迟接不通,她发消息给陈春的朋友,回复是“失联了”。

陈春今年40多岁,家里小孩正读高三。他经常到缅甸采购玉石,一去便会住上一两个月,有时是三四个月。地震来临时,他正住在缅甸曼德勒Win Star酒店,这里的住客90%是中国国内过来采购玉石的商人。

此次缅甸地震,Win Star酒店一栋建筑整体垮塌,陈春就被埋在下面。

救援遭遇重重阻碍。由于缺乏大型机械,不少人徒手或者使用简单的工具去挖。挖掘的人中,有的人没穿鞋子,有的人只穿了双拖鞋,也有几个人联合组成一个小团队,使用挖掘机去挖,但总体效率并不高,还要时刻盯防突如其来的余震。

“他为人开朗热心,从事这行十多年。从来没有遇到过意外。”

失联的第一夜,妻子和家人急得整晚都没睡。他们神经紧绷,手指还在不停地发消息求助朋友找人。

震后的第40小时,妻子依然没有收到有关陈春的消息。另一旁,陈春的弟弟收到朋友发来的视频,一具疑似陈春的遗体从废墟中被拖出,身上流血。但随后消息中断,无法详细确认。

“72小时黄金救援期要过了。”妻子知道这是灾害中被埋压人员生命的临界点,时间每过去一分钟,救援成功的希望似乎就少了一点。

而手机里的关于缅甸救援消息还在不断更新,希望还在涌来。3月29日至30日,中国多支救援队携带通讯、搜救、医疗设备等应急救援物资抵达;3月30日凌晨5时许,首支到达缅甸震灾区的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在内比都救出第一名受灾群众;3月31日7时许,一名在废墟中被埋压超过65小时的29岁女性获救,获救时生命体征良好。

震后的第60个小时,陈春的弟弟又收到一条停尸房里的视频,经家人进行对比后,视频中的男子有90%的概率是陈春。

“我们还是决定去仰光看看”,陈春的弟弟买了飞往仰光的机票,他和母亲打算去把陈春的尸体火化,带回故乡。“我们拜托缅甸当地不要把哥哥火化,以免认不出他来,难以让他魂归故里。”

3月29日,缅甸曼德勒,人们攀爬进入受损建筑,寻找幸存者。 图/视觉中国

【1】酒店

3月30日地震后第二天的傍晚,麦冬又来到Win Star酒店,倒塌破碎的建筑物隔着10米就能闻到一股恶臭,她忍住了哭,却没忍住恶心,干呕了一下。

此前这里住着的90%是中国国内过来采购玉石的商人。3月29日起,多批救援队伍曾几次来此探测,但均未发现生命迹象。

麦冬了解到,被掩埋的有几十人,其中可以确认不乏她的生意伙伴兼好朋友。还没等她走得更近,突然,地面又开始摇晃,余震再次来临,“走走走!”,她呼喊身后跟随的摩托车赶紧一起离开。

Win Star酒店一共有三栋楼,在曼德勒成为一片废墟之前,华商李成住在中间那一栋。地震在他马上要休息时来临,之后他经历了人生中最难以想象的几分钟。他光着脚沿窗户爬到楼梯口,沿着步梯成功冲出了门口,此时最右边的楼已经坍塌成了一片废墟,他所在的那栋楼在余震中整体倾斜倒向一边,在紧随其后的余震中整个一楼被彻底压毁。

win star酒店。图/受访者提供

李成去寻找他的几个华人朋友时,只找到了其中一个,这位朋友虽幸运逃生,但胳膊被砸断。

在地震稍微平稳下来后,当地民众开始了紧张的互助。麦冬观察到,大多是听到呼救声之后,亲人徒手或者使用简单的工具去挖,挖掘的人中,有的人没穿鞋子,有的人只穿了双拖鞋,也有几个人联合组成一个小团队,使用挖掘机去挖,但总体效率并不高,还要时刻盯防突如其来的余震。

聚集在路边的人群里,有的伤者直接躺在地上接受治疗。“受伤的人太多了”,麦冬救助了6名从win star酒店逃出来的华商,把他们接到了自己家的一楼进行安置。她的楼房两层楼高,损坏程度不大,但依然有倒塌的风险。“外面实在太热了,接近40摄氏度,只能先让他们在家里休息”,她为他们去药店寻找消炎药处理伤口,但走了好几个药店都没开门,药物在震后第一天就已经开始出现了紧缺。

缅甸当地的民用水依靠电力抽取,断电后,水也出现紧缺。

许多远在中国的家属在家人失联后开始在网上发布寻人消息,麦冬也加入到寻人的队伍中。狗不时在路边紧张地叫,余震一遍接一遍来临。在混乱中,自救和寻人都无比困难。

麦冬接到了一个寻找一位叫陈春的中国人的消息,陈春也住在Win Star酒店,她叫上了几个朋友去医院和附近区域寻找。医院里,许多患者在排队等待治疗,医生和药物都严重缺乏,有伤者排了3小时队也没能打上消炎针。

彼时陈春的弟弟和妻子正在云南焦急地等待消息。陈春兄弟两人都做玉石生意10多年,地震发生后,陈春便联系不上了。

失联的第一晚,陈春的弟弟和妻子整晚都没睡。他们神经紧绷,不停地发消息求助朋友找人,又让朋友把信息传播出去,但到第二天白天,依然没有任何消息。等待中,有朋友发来视频,陈春的弟弟在视频里看到,他的哥哥从废墟中被拖出,身上流血。但随后消息中断,医院、废墟、伤者汇聚的空旷路面都没有发现他的身影。

地震后第二天,陈春的弟弟和母亲打算买机票,从昆明飞往仰光再坐车到曼德勒去寻找。晚上8点,朋友给弟弟发来视频,陈春在停尸房里被找到。家人没有告诉陈春今年要高考的儿子,其母亲和弟弟依然买了飞往仰光的机票,打算去把他的尸体火化,带回故乡。

他们依然像陈春失联时,一刻不停地联系朋友,希望让他们告知缅甸当地不要把陈春火化,以免认不出他来,难以让他魂归故里。

【2】停火

3月29日凌晨1点30分,即将参与缅甸地震救援的某民间救援队副大队长乔彦(化名),正在赶往云南德宏州瑞丽市与队员会合。他们打算从瑞丽边境口岸进入缅甸,前往曼德勒重灾区。

从中国境内出发驱车至曼德勒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条从瑞丽姐告口岸出发,另一条则从临沧清水河口岸出发。云南德宏州蓝天救援队便是从瑞丽口岸国门通道出境进入缅甸。

乔彦他们也计划走这条路,但抵达云南后,各方都劝他们谨慎行动。直到3月30日下午,他们仍然滞留在瑞丽口岸。“本来口岸这边是可以过去的,我们和瑞丽外事部门、云南省厅还有缅甸驻昆明大使馆都沟通过,但是由于当地政治军事因素,我们也不敢赌,第一批从口岸过去的人也在木姐(缅甸掸邦的一个县)那边卡了很久。”

其他滞留在瑞丽的救援人员也曾表示:“走木姐这条路就会经过金三角地区,德宏州蓝天救援队在路上就被拦住了,这让我们不敢贸然行动。”

乔彦感到非常焦急。他觉也睡不着,每天三四点钟才睡,五六点钟就起了。地震的黄金救援时间是72小时,“72小时过后,大面积的人基本上就死亡了,只有小部分人还能存活,后期只能以转运尸体为主。”

不过,在乔彦看来,缅甸的天气比较炎热,黄金72小时过后,可能还有部分人能在废墟下坚持很久,上百个小时都有可能。“如果天气寒冷的话,可能72小时一过,人就没了。”

“地震一发生,我们这边就在做准备。但现在出不去,也是干着急。毕竟这是跨境救援,缅甸当地政治、军事环境复杂,我们国家这边也是考虑到我们救援人员的自身安全问题。”

陆路走不通,乔彦他们转而走空路。由于曼德勒机场停运,他们打算先从昆明飞到缅甸仰光,随后再前往灾区救援。他们已经买好到仰光的机票,预计31日晚8点到达。知道能进入缅甸后,乔彦终于睡得早了点。

不过从仰光到达曼德勒的路上,他们仍然有很多困难等待克服。据央视新闻报道,由于地震,前往曼德勒的许多道路损毁严重。许多路面开裂、坍塌严重,到处都是深坑,越接近震中的核心,类似损坏的情况就越发严重。

据参考消息援引外媒报道,缅甸反政府武装宣布,为了配合缅甸军方开展地震救援工作,将实施为期两周的部分停火。缅甸“人民防卫武装”宣布,自30日起,将在地震灾区暂停进攻性军事行动,仅保留防御性行动。相关声明还指出,“人民防卫武装”将与联合国及非政府组织合作,在其控制的地区提供安全保障、运输支持,并设立临时救援和医疗营地。

【3】老人

震后第三天,黄光了解到,缅甸震区的水、电、食物依然紧缺。黄光是缅甸物流公司的一名负责人,已经工作了10年,在地震后,他和公司免费帮助志愿者募捐和协调运送物资。

黄光介绍,除了处于地震中心的曼德勒受灾严重外,直线距离12公里的实皆市也同样损毁严重,只不过当地没有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发达,在停电断网的情况下,许多消息难以传出。

黄光负责把募捐到的物资从仰光运到曼德勒。平时,仰光到曼德勒的车程是7个小时左右,现在许多道路被地震损毁严重,“开到那边的时间要翻一倍”。

伊洛瓦底江的阿瓦大桥有6个桥面完全坍塌。图/央视新闻

3月31日,黄光负责调配了一卡车的水运往震中,除了水缺乏,消毒用品以及口罩也严重欠缺。他分析,因为缅甸本身的制造能力弱,平时就存在许多货物匮乏的情况,又因进口政策和内部战乱的影响,导致很多货物运送到缅甸受阻。黄光称,最快的运送方式是空运,而曼德勒机场处于完全瘫痪状态,如今空运也只能运到内比都或者仰光,再开车到达震中。

此外,他了解到,哪怕距离地震已经接近72小时,缅甸震中大部分地区依然处于停水停电的状态,基础设施维修进度慢。黄光感慨,只能寄希望于国际援助了,“这个国家本来就是满目疮痍,再加上地震的话就雪上加霜”。

国际上通常将“72小时”作为灾害中被埋压人员生命的临界点。这一时间段里,被掩埋灾民的生存概率较大。救援人员每多探一块地、多掘一分土,就能为伤者争取更多生存的希望。

公开数据表明,大地震后的抢救时间与救活率的关系为:第一天救活率为81%,第三天救活率为36.7%,而超过第五天救活率仅为个位数。

据四川省地震局,地震发生后,人被埋压在废墟中时,身体的抵抗力会明显下降,因为长期被埋压,人体一般都会受到外伤,身体出现创口,可导致破伤风、气性坏疽等病菌乘虚而入,这些病菌往往会在侵入人体三天后发作,造成创口感染,极易致人死亡。

九派新闻注意到,为了帮助废墟下的灾民争取更多希望,29日至30日,中国多支救援队携带通讯、搜救、医疗设备等应急救援物资,越过重重阻碍,陆续抵达灾区,投入战斗。

3月30日凌晨5时左右,首支到达缅甸震灾区的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在内比都救出第一名受灾群众。一名73岁的老人被困在倒塌的墙壁空隙中,厚厚的两层墙体和一层板材压住了腿,无法动弹,墙的另一端传来一串听不懂的话,旁边有人帮忙翻译成缅甸语,老人明白了,“不要紧张,保持体力,有异常疼痛马上告诉我们”。

被中国救援队发现时,老人已困在废墟下超过30小时。靠着翻译交流,被困老人的情绪得到安抚。与此同时,通过破拆、竖井等技术,救援人员逐渐打通其生命通道。近5小时后,获救的老人躺在转运的担架上,盯着眼前这群陌生面孔,嘴唇张张合合,救援人员穆树元看着,知道对方是想表达感谢。

【4】高温

除了与时间赛跑外,废墟里外的人还在应对余震、高温和肆虐的传染病的威胁。

根据缅甸气象水文部门当地时间3月30日发布的通告,该国中部28日发生强烈地震后,截至30日上午,共报告25次余震,其中震级最高为7.5级,最低为2.8级。与余震周旋对抗,成了这里的救援人员要面临的常态。

3月30日,当中缅多支救援队通力合作,在当地受灾严重的天空公寓废墟楼里营救一名被困55小时的孕妇时,就因突发余震,不得不在对其实施临时医疗措施后,先从坍塌的建筑里退出来,撤离到安全线以外。而对于缅甸的悬空式及V字型建筑而言,一旦发生余震,房屋可能进一步变形,从而加剧埋压人员面临的风险。

目前,曼德勒正处于气候上的干热季,缅甸中部地震灾区的最高气温普遍超过37摄氏度。3月30日下午2时,距离震中不足20公里的曼德勒机场最高温度已经达到40摄氏度。

高温逐渐透支了所有救援队员的体力。更致命的是,高温对于幸存者的生命也有影响。中国公羊救援队负责人何军曾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从人员幸存角度来看,存活时长和当地的气温、环境等因素有关。如果环境很炎热,或是缺乏氧气、身体受伤,几个小时或是更短时间内就可能失去生命。

此外,据救援人员介绍,由于现场一些遇难者遗体腐坏得比较快,一些公共卫生安全方面会存在隐患。根据天气预报,接下来的2周,曼德勒天气最高温度将维持在36℃及以上。

高温也没让救援队员们脱下长袖,他们担心蚊虫叮咬。

余震频发期间,中国公羊救援队在本次震区最大的一幢倒塌建筑开展搜救工作。经过搜索,于30日早上8时成功定位3名幸存者,经敲击喊话后确认为3名被困人员,状态良好,经过现场观察,其处于深度埋压状态。

中国公羊救援队正在星夜救援。 图/中国公羊救援队

截至当日13点,中国公羊救援队艰难打通了物资输送通道,与被埋压的灾民进行了直接对话。由于现场发生次生余火,浓烟很重,救援工作暂停,消防人员完成灭火后,又立即恢复救援工作。

每一处救援现场都围满了灾民,他们期盼着废墟下传来家人和朋友的好消息。

更多救援力量正在赶来。北京时间3月30日19时许,中国国际救援队(CISAR)118名队员携6条搜救犬、2台救援车、救援装备和物资634件套及医疗物资,从北京启程,乘坐2架中国空军运-20飞机飞赴缅甸内比都,随后赶赴灾区开展紧急救援行动。

此次出征队伍包括地震专家、结构工程师、搜救队员、医疗队员及搜救犬分队,配备生命探测仪、破拆设备及野战医院系统,可独立开展震区两个方向72小时高强度救援行动。

当地时间31日7时15分许,一名在废墟中被埋压超过65小时的29岁女性获救,获救时生命体征良好。这是中国救援队到达曼德勒后,经过持续13小时的紧张救援,救出的第四名幸存者。

31日下午3时许,据央视新闻报道,缅甸政府宣布3月31日至4月6日为全国哀悼日,全国降半旗对地震遇难者表示哀悼。

(本文受访者均为化名)

九派新闻记者 黄家樑 李恺 彭茸雯 闫华阳 付冰洁

编辑 任卓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

联合国提醒:缅甸可能暴发传染病
2025-04-02 19:53:00
创历史最佳!2024券商出海:“两超两强”格局确立
2025-04-02 17:42:00
中国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2025-04-02 17:13:00
朱啸虎:中国AI的爆发点在应用场景端,需要“走出技术”
2025-04-02 17:10:00
全国最大红土网球中心何以落户湖州?
2025-04-02 16: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