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军报记者寻根行丨探访李白烈士足迹,解读信仰和作风的力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3 10:39:00    

记者探访李白烈士足迹,解读信仰和作风的力量——

追寻“永不消逝的电波”

■解放军报记者 刘 敏 付 语

该部组织官兵在李白烈士雕像前重温入党誓词。龚澜涛 摄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在特务枪口包围下,李侠操作电台向千里之外的战友发出最后的电文。这一幕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经典画面,也是屹立在一代代通信兵心中的巍峨丰碑。

李侠的原型,就是李白烈士。顺着历史的根脉,记者追寻到李白烈士生前所在部队的传人——信息支援部队某部,其前身可追溯至中革军委无线电总队和电话总队,他们追随党中央南征北战,担负重大作战行动的通信联络任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们建成以延安为中心的无线电通信网,向上海方向派出的,正是原红五军团电台台长兼政委——李白。

连日来,记者探访李白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解读“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信仰和作风的力量。

从“听故事的人”到“成为故事里的人”——

忠贞信仰写就铿锵誓言

“上海滩灯火通明,那台发报机就藏在阁楼里,每一次电键发出的滴答声,就像在敌人眼皮底下敲锣打鼓……”记者来到该部时,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课正在进行,授课教员深情讲述李白孤身深入敌后的故事。

1937年,李白奉命来到上海,从事与党中央的秘密通信工作。他克服重重困难,在上海与延安之间架起一座无形却坚固的“空中桥梁”。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李白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牺牲在了胜利前夜。

当年,李白化名“李霞”潜入上海这座“信息孤岛”。为了躲避敌人侦察,他只能在夜深人静时用小功率发报机工作。

故事讲到这里,话务连几名女兵产生了共鸣。她们工作的机房,就在大都市繁华热闹的商圈旁边。她们和李白一样,屏蔽一墙之外的喧嚣,夜以继日值守在战位。

“当年,李白面临的现实考验,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更残酷。”在官兵带领下,记者来到上海市黄渡路107弄15号的李白烈士故居。这幢小楼,是李白居住、工作、被捕的地方。

仔细研究李白在上海6次搬家的路线和被关押受刑的位置,记者惊讶地发现,对于不止一次被捕、遭受非人折磨的李白,最后选择的居所,竟然离敌人更近了。

黄浦区一个公安民警办公点内,有一间鲜为人知的废弃仓库,曾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看守所旧址。当年,就是在这里,已经被敌人折磨得无法站立的李白,与爱人裘慧英和4岁的儿子见了最后一面。

诀别时刻,李白对妻子的告白令人动容:“我们个人的安危不必太重视”“革命胜利了,你和孩子、全国人民会过上幸福生活的”……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因为信仰,所以坚贞!”夫妻告别不久后,李白就被特务秘密杀害。那一天是1949年5月7日,也是李白39岁生日。

话务连女兵告诉记者,上海解放后,从缴获的蒋介石下达的“坚不吐实,处以极刑”8字命令中,可以看出敌人的无可奈何,更能够感受到革命者坚不可摧的信仰力量。当天与李白一同牺牲的,还有10多位隐蔽战线的勇士。

一位家住虹口区的退休老干部回忆,此前,他们走访时了解到一个细节:这些革命者临刑前高喊“共产党万岁”“上海要解放了”“全国要解放了”,吓得刽子手们浑身发抖不敢开枪。最后,其中一个小头目,用冲锋枪扫射完成了行刑。

为什么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从李白烈士身上,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无论在灯红酒绿的上海滩,还是在奢靡腐败之风盛行的国民党内部,这名15岁入党,17岁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的革命者,始终没有忘记他“共产党员”的身份。

如今,该部很多官兵在李白烈士事迹的影响下,完成了从“听故事的人”到“讲故事的人”,再到“成为故事里的人”的成长蜕变。她们说,“当年,李白烈士独自战斗在上海,成为钉进敌人心脏的一颗钢钉;今天,我们要传承好先辈精神,冲锋在强军兴军新征程上。”

夜幕降临,话务值勤机房又一次彻夜长明。墙壁上,“永远做党忠诚可靠的传令兵”几个大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从“有报必发”到“冒死打通通信生命线”——

除却使命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

从京畿要地到边海防一线,从茫茫大海到浩瀚天空……如今,在通信兵编织的网络里,信息早已跨越地域障碍,如“数字江河”般奔涌流动。

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当年延安山沟里的军委直属无线电分队,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在李白烈士故居,记者走进他发报的战位——不足两平方米的狭小厨房。置身于此,我们仿佛看到身高1.8米的李白蜷缩着身体发报的样子。为了不被敌人发现,他不仅要将灯光调到昏暗,还要时刻提防特务的突袭。

1942年中秋节前夜,日军依托汪伪特务组织在上海大肆搜捕抗日志士,李白不幸被捕。

“当时敌人搜查了他的住所,并对其进行严刑拷打,却没有获得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和证据。”李白烈士故居名誉馆长吴德胜,至今记得李白的妻子裘慧英给他讲述的故事:李白咬定自己的电台是商业电台,敌人便把她拖来,让她看着丈夫受刑。尽管受尽酷刑,他俩依然不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几个月后,两人经党组织营救获得保释。

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在与党中央秘密通讯中被特务侦测出电台位置,再次被捕。就在国民党实施抓捕之前,曾有人提醒李白可能已暴露,劝他晚上不要再发报。但李白一口拒绝:“电台重于生命,有报必发!”就这样,他冒着生命危险按时发出了电报。而这份情报,为4个月后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突破国民党军防线提供了关键信息。

在狱中,李白遭受了灌辣椒水、拔指甲等多种酷刑折磨,但他始终严守秘密。敌人还以高官厚禄引诱,被他断然拒绝。5个月后,李白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

就在李白英勇就义后的第20天,上海解放,他所希望的“天亮”时刻终于到来。

“除却使命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如今,再无“信息孤岛”。但面对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的暂时通信中断,该部官兵依然像李白烈士一样义无反顾、冲锋在前。

2023年,京津冀地区遭遇特大洪水,该部二营奉命紧急抢通失联山村的通信。“当时车辆无法通行,我们只能徒步进山。不少山路被洪水冲垮,大家只能扒着峭壁一步步往前挪……”该营干部汝崞峰介绍,官兵人均背负20多公斤重的通信设备,徒步跋涉76公里,在最短时间内打通了灾区对外联络的“生命线”。

谈起当时的危险经历,大家不约而同地表示,这跟李白烈士酷刑加身仍坚持战斗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

从“不贪无义之财”到“严守保密纪律”——

越是特殊战线,越要守纪如山

“我生平是秉大人志向,‘不贪无义之财,不取无来路之物’,生性是‘一身傲骨,两袖清风’,平(凭)着我自己的心,拿着应得的薪,维持我二人的生活……”

在中共四大纪念馆“李白家书展”上,该部某连熊指导员开启远程视频设备,给全连官兵上了一堂“云党课”。他一字一句读完李白的一封家书,教育引导官兵向先辈学习,保持清廉俭朴的好作风。

自15岁走出浏阳大山参加革命,李白再也没有回过老家,与家人唯一的联系方式就是书信。得知父亲久病未愈,而自己既不能床前尽孝,又无法给予生活接济,李白在写给父亲的信中袒露心迹——

“自从拜别大人离开美丽故乡之后,一直到现在我仍无半点存储,仅能维持我二人的生活而已……”

一个“仅”字,可以看出李白的清贫。其实,李白本可以不用生活得如此拮据。当时,组织安排他打入国民党军委会国际问题研究所做报务员,以掩护真实身份从事秘密通信工作。这意味着,他每天都要和纸醉金迷的国民党高官打交道。如果他可以伸手向组织申请工作经费,也完全合情合理。

然而,李白非但没有向组织伸手,还把薪水和津贴节省下来,用于购买电台配件,他十分知足地对妻子说:“我们到上海能吃到米饭就很幸福了,希望全国人民都能吃上米饭。”

谈及李白烈士清廉俭朴的故事,该部官兵如数家珍。

一年中秋节,李白与妻子经过售卖月饼的橱窗时,驻足停留了好一会儿,但最终谁也没舍得买。李白打趣地安慰妻子,我们眼福很好,看过了就等于吃过了。两人相视一笑,过了一个没有月饼的中秋节。

身处十里洋场,清廉俭朴是定力也是坚守。经常与政商各界交往,十几年徜徉在大上海的花花世界里,夫妻俩始终保持着“拒腐蚀、永不沾”的本色。

从事情报工作,清廉俭朴靠觉悟更靠智慧。李白时常叮嘱妻子,买菜时一定要把最好的菜放在菜篮子外面,以免让敌特对他们的身份产生怀疑。

隐蔽战线深入敌营,稍有不慎就会作风失守、腐化堕落。记者寻访了解到,一批批像李白这样的“孤胆英雄”,始终保持慎独慎微的好作风——

熊瑾玎,曾任党中央秘书处会计科科长,在隐蔽战线开展秘密工作。为方便经费筹集,他先后开设酒庄、钱庄、洋货店等,经手财物无数,但一生没有半点积蓄。

秦鸿钧,长期负责上海地下党秘密交通和财务工作,手中掌管着组织活动经费。但他始终公私分明,并常对家人说:“我们今天的苦,是为了明天更多人不苦。”

……

“越是特殊战线,越要守纪如山。”品读李白寄往老家的10余封家书,记者发现里面所写内容都是生活琐事,丝毫未提自己的工作。

今天,这样的纪律,依然烙印在一代代官兵心中。该部某连一名女兵接受了央视采访,家乡的亲戚朋友看到节目后,纷纷打听她在做什么工作,但她的父母对此一无所知。谈起此事,这名女兵话语坚定而有力:“身为‘李白传人’,我们必须像李白烈士那样严守纪律!”

(采访得到何瑛、钟重明、樊晨、杨杰、张少波、张笑寒、王畅、王鹏、时佳大力支持)

记者手记

信念是本,作风是形

习主席指出:“信念是本,作风是形,本正而形聚,本不正则形必散。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坚定理想信念是根本。”

使用掩护身份,手里握着经费,没有旁人监督,诱惑无处不在……战斗在隐蔽战线的英雄,不仅出色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还能做到“拒腐蚀、永不沾”,体现的正是坚如磐石的政治信念和过硬的思想作风。

今天,追寻李白烈士的足迹,我们更加深刻懂得,历经岁月流转永不消逝的,不仅仅是电波,更有对党的无限忠诚、对革命传统的赓续传承、对职责使命的勠力担当。新时代新征程,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挑战,我们都要始终秉承共产党人浩然正气,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永葆人民军队纯洁光荣,努力创造新的更大业绩。

请扫描二维码浏览更多内容

来源:解放军报

相关文章

军报记者寻根行丨探访李白烈士足迹,解读信仰和作风的力量
2025-08-13 10:39:00
泉州古城百余空树池待补植!部门:已列入计划将分批实施
2025-08-13 00:06:00
今天是世界大象日 如何正确双“象”奔赴?安全观象指南请查收
2025-08-12 16:56:00
陈双财烧烤被曝“鲜货不鲜”:预制冻串、隔夜肉回收再售;记者卧底一长沙门店揭秘真相
2025-08-11 12:24:00
利用微信“附近的人”功能招嫖,8人被抓
2025-08-11 09: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