蓓明医疗科技董事长孙明旭: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解决临床痛点,而非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来源:【新黄河】
新黄河记者:曹茜
5月21日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省”科技工作者系列记者见面会第一场。发布会上,山东蓓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明旭讲述返回家乡创业的历程,这位扎根济南的创业者,用17项专利写下一份“家乡答卷”。

服务家乡:累计帮助超过2000名患者促进其运动功能恢复
对于孙明旭来说,山东创业,是基于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从个人来讲,他一直在济南生活和学习,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感情。作为他的学术启蒙地,承载着深厚的情感联结与文化认同。这些年孙明旭在外求学工作,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攻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内心深处,他始终觉得,能够将所学知识服务于家乡的发展,尤其是在医疗健康这一民生领域,具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良好的政策和创业环境为孙明旭提供了施展平台。济南作为家乡,不仅提供了优厚的政策支持,更在产业布局上瞄准了医疗康养等前沿领域,这与他长期研究的神经康复方向高度契合。此外,作为母校的济南大学也给予他启动资金、实验室资源及团队组建的全方位支持,使科研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实际应用。
回顾创业历程,孙明旭最大的感受是“创新生态的完善与高效”。在山东,从实验室建设到产品落地,政府与企业形成了高效的协同机制。例如,其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设备从研发到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仅用两年时间,这种速度背后,既有政策“绿色通道”的支撑,也得益于跨部门协作的“保姆式”服务。
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下,通过国际、国内合作,产学研结合,孙明旭组建了一个约30人的跨学科科研团队。团队人才覆盖神经工程、康复医学、信息技术等领域,团队中既有国家级专家,也有充满活力的年轻成员,大家因共同的目标凝聚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用实践印证决策。目前企业已申请发明专利17项,产品销售覆盖12省30余家三甲医院,累计帮助超过2000名患者促进其运动功能的恢复。
“双轨并行”:依托高校开展前瞻性研究、在企业设立“联合实验室”
中枢神经损伤而导致神经肌肉功能障碍的恢复和重建一直是神经科学界的难点和热点。目前,我国运动功能障碍的患病率整体仍逐年上升,致残率超过70%,康复治疗方面也存在不足。
孙明旭介绍,在神经康复领域的技术攻坚中,他们始终遵循“临床需求定义研发方向,技术突破重塑诊疗范式”的原则。他带领团队在运动功能恢复和重建领域全力攻关,研发了功能性电刺激康复系统、高性能脑电采集装备等产品。
“以脑卒中为例,传统康复治疗依赖人工辅助,效率较低且难以精准适配个体需求。我们研发的‘功能性电刺激康复系统’则利用人工智能算法,通过神经电刺激来刺激神经,诱发肌肉收缩,直接控制瘫痪的肢体,从而建立一个电子‘神经旁路’,帮助中枢神经损伤患者重获四肢的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率。”孙明旭介绍,脑卒中患者在接受三个月治疗后,上肢活动能力显著恢复,能独立完成手臂屈伸、手掌打开等日常动作。这类案例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解决临床痛点,而非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关于科研成果转化与基础研究的关系,孙明旭认为,二者如同“源头活水”与“江河奔流”。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根基,需长期投入以突破理论瓶颈。而产业转化则是技术价值的最终体现,需紧跟市场需求快速迭代。“为此,我们采取‘双轨并行’策略:一方面依托高校开展前瞻性研究,另一方面在企业设立‘联合实验室’,将阶段性成果转化为产品。”孙明旭说,例如,研究的脑控植入式神经肌肉电刺激系统,最初经过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样机制作,同时开展了两例大动物临床试验,验证后逐步优化系统的设计方案,同时在探索过程中,他们还拓展出了可以产业化的设备——矩阵式功能性电刺激设备和功能性电刺激室外康复自行车。
此外,“揭榜挂帅”机制有效弥合了产学研鸿沟,企业发布技术需求,高校主动“揭榜”,形成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生态。这种模式既保障了基础研究的持续性,又加速了技术落地,使科研真正服务于社会需求。
“科技转化的核心是优秀科研人员、宽容的科研环境和政策保障。我认为,在这三个方面,山东省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创新生态。未来山东省也将涌现出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转化产品,助力我省的经济建设。”孙明旭说。
见习编辑:樊雨晴 校对:刘恬
本文来自【新黄河】,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